當我十幾歲在畫西畫的時候,有一位朋友跟我說:「我們做藝術,就是因為我們有太多要說的話,語言不夠用來表達我們要說的,所以我們要用其他媒介來表達。」我一直念念不忘這句話。藝術是獨特的人類的語言,是一種到現今為止,只有人才能創立出來的語言。如果藝術是一種個人的語言,那麼「臨摹」就是學別人的藝術語言。我們開始學的時候, 就像嬰兒學語,都是跟著大人說的。可是,嬰兒慢慢長大,自自然然便開始用自己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,如果一直重複別人說的話,那豈非好笑?我在學國畫的過程中,常常聽到一些已經把技巧掌握得非常好的同學說:「我的技巧還不夠好,所以還不能自己創作。」這是自己給自己的規限罷?為什麼要這樣呢?創作應該是一種衝動,就像嬰兒不再重複別人說的話一樣,那管他說得對不對,自己有思想,有美的感觀,到技巧已到差不多的地步,就該掉棄臨摹,去尋找自己的創作語言了。技巧永遠不會「夠」好的,就像說話,我們是不是要熟讀莎士比亞、李白,才能說自己的話?不是吧?!
我胡說得太多了。最近讀到加拿大書法家謝琰的文章,談及「從技法轉化到藝術」,感觸良多。謝琰是我的書法老師呂媞的師兄,在我整理呂老師的書法文稿的時候,偶然讀到多篇謝老師的文章,得益甚大。因為辦呂老師的展覽,我有機會在電話上與謝老師聯絡。謝老師和藹可親,思路洞達,善於溝通,我每有什麼問題,他都樂意解釋,我可以說,謝老師是我思想上的恩師。在這裏節錄謝老師的文章「從技法轉化到藝術」,希望與同門互勉,大家一同踏上創作之路:
「技法的成熟,來自師承的指導,勤奮的學習。熟練的技法並不等於藝術創作。畫家藉著技法來表達繪畫的內涵。繪畫的藝術決定於內涵,而不在技法。正如一個能言善道的人,因缺乏學養,所說的話內容空洞,只是動聽,不能感人。欣賞繪畫,無論技法如何精純,而題材的處理缺少新意,重蹈前人的軌跡,不過鸚鵡學舌,機巧而已。因此一個有志於繪畫藝術的人,不必過於執著技法的求全,而忽視內涵的重要性。充實內涵才是從技法進入藝術境界的蹊徑,否則無論技法如何高超,而畫的內涵貧乏,畫者只能在藝術的領域邊緣徘徊。」
再:「齊白石勸學畫者『刪去臨摹一雙手。』鼓勵學畫者不必依傍他人,去自行創作。一個畫家,只要他有深厚的學養,敏銳的觀察力,配合純熟的技法,不怕寫不出自己的面目。雖然創作的路途是漫長遙遠,崎嶇難行,進行創作少不免會遇到否定的批評,失敗的困擾。只要堅持初衷,不沮喪氣餒,路是自己走出來的。假如我是一個從事於繪畫者,我不願意人家恭維我是某派的嫡傳,倒希望人家對我的風格有所批評,我會欣然接受,因為我已擺脫依傍,找到獨立的自我。正如石濤所說:『我之為我,自有我在。』」